有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人,
他们遍布在全县各个学校里……
面对年龄的渐增,体质的下降,电脑化的办公,他们曾经茫然、紧张、焦虑;时代日新,他们虽衣着质朴但紧跟时代的步伐,备课、上课,修整花木,修理桌凳,很是繁忙,这一切看在眼里又是那么自然……
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,他们的教育理念、思维或许总是比别人慢了半拍;但他们忍着病痛,端着中药上课的时光却让人动容;他们方正、严格,很有耐心,却不死板;他们把着孩子的手一笔一划书写;他们大多节俭,但对孩子却毫不吝啬;他们用朴实无华的言行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,默默坚守在教学一线,守护着乡村沃土上的希望。
位于我县西南的凤谷小学及凤谷教学点(罗桥镇古凤路小学),学校50岁以上的教师有16名,他们扎根在这里坚守农村三尺讲台,躬身引路,潜心教学为“人梯”。
龙冬兰
今年53岁的龙冬兰,系湖南苗族人。1989年随丈夫退伍至凤谷工作,扎根村小30年,初心如一,不辞辛劳。
初见她时,讲台上的龙老师正绘声绘色地讲解知识点,台下学生时不时地抢着发言,一堂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正在进行。尽管眼前的上课情景如同日常,但执教30年,龙冬兰的教学热情丝毫不减。多年来在农村生活的经历,让她明白在农村有一位好老师的重要性,这也是她扎根村小多年的初衷。
“尤其有了孩子后,
我们也成了家长,
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上好老师,
那我又怎能辜负家长的一片期望呢?”
正是将心比心的想法,激发出龙老师更多的教学热忱,让她在工作中更用心。
三十年来她没有缺学生一节课,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,龙老师的辛勤付出结下了累累硕果,所带班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,一批又一批孩子在她的培育下走出凤谷小学,走进重点中学、考上大学、追逐人生梦想,龙老师自己也当选两届盐城市人大代表。
2
张安明
他是学生心中的“大家长”,是同事眼里的“陀螺”教师,是三尺讲台上的“老黄牛”一个扎根乡村教育,默默耕耘在农村教育一线的老师。
“既然做了教师,就要热爱这份工作。因为我是一个农村人,特别理解农村家长期待孩子们成才的迫切的心情。”张安明说。
在凤谷小学
每天都会上演的一幕是:
张老师在学校里
开起了免费“托管班”,
有些孩子还在他家里
开起了“小灶”……
“农村家长常年忙于农活,尤其是农忙时节,很多家长一大早就会把孩子送到学校,有的放学后很晚才接回。”张老师说:“我每天早点来,晚点走,这些孩子就有了着落”。有些孩子天黑都没人来接,张老师就领回家,邻里每每瞧见,一边儿打趣张老师又给学生开小灶,一边儿从心底里佩服……
披着朝霞上班,
踏着暮色下班,
这样免费的特殊“补习”持续多年,
张安明没有觉得劳累,
反而乐在其中。
3
朱乃秀
朱乃秀同志今年56岁,丈夫去世八年,儿子在外地工作,身患几种老年性疾病,朱老师以校为家,把全部心思都扑在了孩子们身上,每天除了上课、备课、改作业、学习,别无他好。
朱老师的敬业令同事及家长们钦佩不已。凭借着一颗爱生如子的心和一股埋头实干的劲,朱老师取得了不斐的教学实绩,成了附近村民颇为认可的“好老师”,提起朱乃秀,家长们个个竖起大拇指。
4
徐冬芹
徐冬芹,今年55岁,患有严重的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,时常痛得无法入睡,严重时靠丈夫背着上下楼。就这样的身体,仍自己坚持担任二年级数学老师。她说:“我明年才退休,所以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。不忘初心,要对得起教师这神圣称号。”
5
张松
老教师张松,今年57岁,爱人在上海打工,儿子媳妇在南京工作,家中有四位八十四岁以上的老人——父母和岳父母的饮食起居均靠他照应,但他从不缺学生一节课;现担任四年级语文老师,并兼任班主任工作。
他们一直忙碌着,
从一个教室走向另一个教室,
时光虽轻易改变了他们的容貌,
但他们坚守三尺讲台的信念,不会佝偻;
他们托起乡村新希望的承诺,不会匍匐!
喜欢此帖就给TA打赏~
感谢您的赏脸阅读
打赏后这些钱都会交给作者
您的城市币余额不足